水文化——名臣与清泉的邂逅


来源:热情元江 时间:2025-06-27 14:39:45 点击率: 34 【打印】 【关闭】

因远古蹟“石浪池”坐落在元江县因远镇安定村委会土塘村西北,在青砖白墙间,青石斑驳,苔痕漫漫,彰显着历史的悠久。二百六十余年前,一位总督途经此地,见池水清澈如镜,掬饮甘冽似醴,不禁驻足赞叹,挥毫立碑,为这处无名山泉赋予了永恒的文化生命。

因远古蹟“石浪池”。刘藻(17011766年),原名玉麟,字麟兆,康熙40年(1701年)生,历官通政使、内阁学士、江苏学政等,擅长文学,有《曹州府志》、《笃庆堂文集》问世,他还是一位拒绝富豪重金讨好、被乾隆皇帝赞誉为有“四知”气节和操守的清官。乾隆30年(1765年)爆发清缅之战,刘藻由元江进普洱,途经土塘,见水池之美景,水清如镜,掬饮竟似醴泉回甘,刘藻当即解鞍驻马,挥毫题写“石浪池”勒石为记,“石浪池”三字穿透风雨,笔力雄浑,更泼墨成诗,“驿倚山腰寒涧隈,疏篱曲径得亭台。阶前石齿吹春浪,不尽源头活水来”,以文心点化荒野清泉。

半亭诗碑古蹟石浪池碑系青石,民国二年(1913年)重立“古迹石浪池”碑,高156厘米,宽29.5厘米。碑额横书“古迹”二字,石碑正中刻有“石浪池”三个大字,上款叙述古迹形成的原因,下款说明古迹形成过程。碑上刻有乾隆28年元江知府尹侃的诗句“因石为池,层列水中;天然工巧,望之为浪”。

一池古今,镌刻沧桑。抚过碑文斑驳的刻痕,恍惚间似触到时光的刻刀——乾隆年间的清泉已不复当年波光涟涟,刘藻题诗的墨香早散,这位曾以文采斐然著称的封疆大吏多次踏足元江土地,最终因战事失利自尽,“石浪池”也成为后人跨越时空与这位封疆大吏交流的一座桥梁。

石浪池的涟漪终会消散,但文明的回响永不止息,石浪池现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从刘藻镌刻的“石浪池”碑,到元江星罗棋布承载文明记忆的各种古井、古桥,正是因为每一代元江人民践行碑文所言“需知千古迹,尽备我当躬”,每一辈人的躬身守护,历史文脉得以赓续,文化遗产价值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