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街乡关于加大哈尼族族语言文字保护支持力度的创新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来源:元江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8-10-16 16:34:30 点击率: 28 【打印】 【关闭】

一、基本情况

羊街乡位于滇中南部哀牢山区,元江县东南部,国土面积161平方公里(含章巴自然保护区为202.0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羊街村距县城46公里。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600米,呈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雨量1200——1300毫米。全乡辖6个行政村(社区),53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2017年末全乡有4921户19094人,主要居住有哈尼、彝、汉、拉祜等民族,其中:哈尼族是世居民族,汉族、拉祜族和彝族是外来民族。全乡少数民族人口17497人,占总人口的91.6%,其中:哈尼族16853人,彝族412人,拉祜族20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8.3%,2.2%,1.1%。

羊街的哈尼族有儒比和儒美两个支系,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语言,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语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羊街的哈尼语是哈(尼)雅(尼)方言。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中国政府帮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1958年在哈尼族地区试行。但是羊街乡掌握雅方言雅尼次方言文字的才有两人,哈尼文字未全面普及,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和保护哈尼语。

二、哈尼语保护支持力度的创新作法和取得的成效

羊街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扇舞为代表的民间歌舞、故事、神话、童话、口碑文学、民间体育等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哈尼语的保护工作主要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五个”依托,做好哈尼族语言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一)以创新“双语”基层党建设工作为依托,筑牢哈尼族语言保护基础。羊街乡党委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为契机,形成了了党委领导、总支牵头、支部为单位、党员为主体、全民参与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50个党支部用“双语”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举办“双语”农村文艺活动,让优秀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党的组织资源,以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哈尼语保护基础。

(二)以挖掘整理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促进哈尼族语言原生传承。羊街乡收集整理了棕扇舞文化、梯田文化、神山文化、祭祀文化、节庆文化和民间神话、故事和传说等原生哈尼文化,创作优秀民族音乐,通过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收集整理,促进哈尼语言的传承和保护。

(三)以建立民族文化传承队伍为依托,促进哈尼语活态传承。羊街乡成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扇传承队10支和传习点3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代表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1人、市级8人、县级18人,文艺队和传承人定期开展文艺活动和传承活动,通过师徒关系传授哈尼文化,发展传承人,把原生的哈尼文化传承下去。

(四)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依托,促进哈尼语持续保护。把棕扇舞作为中小学的课间操进行推广,定期“双语”讲授哈尼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在校园形成了良好的哈尼族传承的氛围,羊街中心小学被列为第二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三、哈尼语言文字保护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内部环境缺陷,使哈尼族语言面临原生传承的困难。由于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创造文字后没有全面普及和推广,哈尼族的语言以口传的方式传承了上百代人,有些语言无法按原生方式传承,很多年轻人只会用哈尼语日常交流,对一些深刻的道理或更深层次的哈尼语言文化无法正确地表达或理解,哈尼族原始的民间习俗逐步淡化,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也考验着哈尼语的原生传承问题。

(二)受外部环境影响,哈尼族文字普及难。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和教育方式的变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流动人口的增多,在哈尼语交流中自然夹杂着汉语等语言,日常交流中主要经常需要使用汉语,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从小带到城市生活,缺少语言环境。同时,哈尼族文字没有专门进行课堂教学,也没有相关的师资人员和资金,对普及哈尼文任重道远。

四、哈尼族语言文字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对哈尼族语言文字保护的经费支持。开展对哈尼族语言等传统文化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工作,通过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工作建设项目数据库,并对收集整理成果进行展示。加强对当地中小学校用“双语”传授哈尼文化知识,形成哈尼族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哈尼族语方向的人才队伍建设。向基层特别是哈尼族为主的乡镇配备哈尼族语方向的人才,通过他们使民间即将失传的哈尼族传统文化记录保存,将使哈尼族语言文字传承下去。(羊街乡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