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 长 杨忠武
(2005年2月23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主要工作回顾
2004年,县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市委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振奋精神,突出重点,迎难而上,扎实苦干,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克服了前期干旱、电力紧缺等不利因素和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5766万元,比上年增加14515万元,增长14.3 %,比计划超4.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41496万元、32772万元、41498万元,分别增长16.9%、18.4%、8.9%。地方财政收入6599万元,完成预算的104.6%,增加389万元,增长6.3 %(按可比口径完成7130万元,增加820万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02万元,完成计划的104.7%,增加1391万元,增长4.63%。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4765万元,完成计划的147.65%,增加722万元,增长5.14%。农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完成计划的113.1%,增加368元,增长18.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03万元,完成计划的103%,增加2773万元,增长8.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仅为2.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仅为2.68‰,降低1.82个千分点。
(一)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施“农业稳县”战略,转变作风,因地制宜,狠抓落实,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4906万元,增长16.93 %。
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粮作与非粮作比例由上年的44.4∶55.6调整为39∶61,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5.57万亩,调减1.75万亩,总产量4472万公斤,减少472万公斤,但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全县粮食在种植面积调减、总产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值仍增加326万元。烤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烟农的科技意识和种烟积极性不断提高,真正确立了烤烟产业的支柱地位。全县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79932亩,增加30341亩;全等级收购烟叶747.9万公斤,增加178.5万公斤(其中,正组烟叶624.74万公斤,上等烟比例达42.86%,中上等烟比例达93.73%,平均单价达13.6元,提高3.89元);实现烟农收入9273.8万元,增加4367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2.4元;烤烟对财政的贡献达1825万元,增加865万元。同时,在“红大”攻坚战中锤炼了“迎难而上,奋勇拼搏,情系‘三农’,无私奉献”的元江“红大”精神。甘蔗生产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扶持奖励政策,加大沟路配套和良种基地建设、新蔗区开发、科技推广的力度,做到蔗款即收即付,促进了甘蔗生产新的发展,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129594亩,增加11816亩,增长10%,良种覆盖率达95%,提高5个百分点,尤其是吨糖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下田甘蔗7324亩,甘蔗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畜牧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总产值完成17763万元,增加3309万元,增长22.9%,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358元,增加52.4元。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全县完成退耕还林2.9万亩、义务植树56万株,24万亩封山育林进一步巩固,完成了55.58万亩的国家重点公益林核查申报工作。热区特色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茉莉花销售收入1240万元,增加168万元;实现芦荟鲜叶销售收入362.46万元,增加86.76万元;实现热带花卉销售收入1950万元,减少50万元。芒果、香蕉、青枣等水果产值达4455万元,增加806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坡改梯13150亩,小水窖6242口,沼气池5341口,分别占任务数的104.7%、104.03%和100.7%;新建烤房4623座,改造老烤房5243座;开挖烟区道路83.8公里,修缮沟渠29.5公里;开挖蔗区道路110公里,顺利完成了国家糖料基地县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全县水库、坝塘蓄水6713.58万方,增加1426.94万方。
扶贫攻坚取得新成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投资333.1万元实施了3个重点村、6个安居温饱村和一批“急、难、小”扶贫项目,受益2813户12417人。积极推进单位挂钩扶贫、科技扶贫和文化扶贫,市县挂钩扶贫部门和单位共投入物资244.42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上年的28000人下降到19260人,减少8740人。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圆满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第一步工作,获得全省“先进县区一等奖”和市级优秀奖。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减轻农民负担878万元,人均减负54元,减负率达67.35%,达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的。同时,争取到了上级财政转移支付850万元和取消除烤烟以外的农特税及农业税下调1个百分点转移支付673万元,确保了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正常投入。
(二)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推进,通过国企改革,企业体制得到进一步创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规模扩大,整体实力增强,产品质量提升,销量不断增加,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
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实现工业总产值65387万元,增长20.27%;实现工业增加值26376万元,增长18.95%。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6669.7万元,增长23%;实现增加值22423万元,增长23%。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镍矿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共生产电解镍152.62吨,销售151.33吨,销售收入1923.7万元,实现了云南省电解镍产品“零”的突破,创出了红土镍矿开发世界独有的常压酸浸冶金技术,建成了氢氧化镍生产线。制糖企业实现民有民营改制后,抓技改扩规模,抓管理促效益,日榨量由原来的6500吨提高到8000吨,白糖总产量达8.1万吨;出糖率和白糖优一级率分别达13.8%和99.5%,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职工年人均收入达12500元,增加1584元。全县工业产品产销率提高,实现限额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2773.5万元,增长42%,利税5725万元,增盈6099万元(同期亏损374万元),利润2279万元,增盈5474万元(上年亏损3195万元)。
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258万元,增长2.02倍。续建和新建的工业项目中,完成了1000吨电解镍生产线填平补齐技改和三岔河电站、南溪河电站的建设,永发水泥厂30万吨旋窑生产线、万绿冷冻车间、路同电站、漫沙田二级电站、南溪河拿不老电站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红河流域元江段两座梯级电站前期工作有序进行,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增强了后劲。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02万元,增长4.63%,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公路建设跃上新台阶。完成了元洼公路和羊岔街―街子河的路面改造工程;对咪哩―大黑浦、羊街―戈垤、那诺―浪树、洼垤―尼白等四条乡村公路进行了提高抗灾能力建设;元红二级公路建设、羊岔街公路弹石路面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全县境内公路里程已达3989公里,基本实现了县乡公路路面硬化和乡村公路晴雨畅通。
水利建设全面推进。西拉河水库一期主要工程顺利完成;海菜塘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已竣工;横山水库工程、东峨大沟防渗加固工程已开工,猛仰坝、它克、沙浦等11件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南溪河大沟全面恢复,云南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设启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并被评为优质工程;第二批“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全年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目8027件,新增库、坝蓄水能力5.89万立方,新增灌溉面积1925亩,改善灌溉面积42179亩,解决或改善农村7535人及2015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县水利化程度达61.45 %。
市政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年内完成了元江会堂装修、元磨公路联络线城区段和向阳路亮化工程,第二批经济适用房、部分单位办公楼及一批居民新区、宾馆酒店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县城康体娱乐中心(县城广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网球场等建设项目全面开工。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全年共实施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1项,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4765万元,增5.14%。实现自营进出口贸易总额124.23万美元,增11%(其中出口额为19.56万美元,进口额为104.67万美元)。在市委市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坤能公司与云锡集团合作开发镍矿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做大做强镍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继续深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县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城乡市场繁荣稳定,商贸流通企业购销两旺。进一步落实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非公企业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非公企业营业收入18.31亿元,增长17%;实现增加值5.67亿元,增长21.57%;实交税金1822万元,增加165万元;从业人员23097人,增加1678人;个私工商企业5729户,减少414户。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49%,提高了3个百分点。
(六)财税金融运行平稳
面对取消除烤烟外的农特税、农业税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税收起征点提高等政策性减收因素,狠抓财政增收节支工作。一方面强化税收征管,加大清欠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另一方面在全力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新财源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后劲。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967万元,增收1855万元,增长2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599万元,增收389万元,增长6.3%(国税完成1159万元,地税完成4927万元,非税收入513万元);通过努力,争取到上级转移支付7304万元,2003―2004年财政清偿各类债务260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达26855万元,增长23.2%,加上财政专户支出8910万元,总支出达35765万元,增长35.2%。金融机构正确处理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拓展金融业务。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1081万元,比年初增4057万元,增长3.47%;贷款余额65080万元,比年初减1050万元,下降1.59%,存贷比例为1∶0.54。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累计承保金额达250043万元,实现保费收入2845万元,赔付900万元。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
(七)旅游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的机遇,通过争取上级支持、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世界第一高桥、红河谷生态观光园、哈尼梯田和红星林农家乐等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接待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办节模式,成功举办了首届“红河谷金芒果节”,提升了元江的知名度,拉动了饮食、住宿、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初步得到体现,全年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增长21.1%,旅游总收入9703.95万元,增长34.5%。
(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抓好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低于年度控制目标。救灾救济、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全县各族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增加3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2元,增加71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273万元,增长3.46%;人均储蓄存款达3320元,增加9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403万元,增加2773万元,增长8.24%;人均占有肉蛋67.62公斤,增长6.4%;全县汽车拥有量达3418辆,增长7.72%,摩托车14459辆,增长17.16%;城乡数字程控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3.29部,移动电话拥有量达25131部,互联网注册上网户已达1679户。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文化、保健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九)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全面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大计生工作宣传力度,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实施“黄牌警告”制度,认真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违法生育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综合节育率有所上升,多胎怀孕、人流引产减少,多孩超生人数仅为7人,同比减少了54人,下降88.5%,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2.68‰,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97827人。依法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管理与开发,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保持了土地占补总量平衡;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明显。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环保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加大,以铁合金、制糖、水泥行业为重点的污染源达标治理工作稳步推进,环保“三同时”执行率继续保持100%。继续加大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和“一江三河”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科技开发和推广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淡水鲨鱼养殖、鹤望兰种苗繁育、香蕉新品种引种等项目获得成功,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速,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上线人数达426人,再创历史新高。继续加大文化市场的清理整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在金芒果节等节庆活动中,成功组织了较高水平的文艺活动。在全市率先实行县乡医疗单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共向社会让利341.2万元,切实减轻了患者的负担。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办医模式,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狠抓群众体育工作,群众性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不断提高,在全市首届职工运动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全年共获市级以上金牌43枚;“云南元江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设施进一步改善,电视节目收视质量和电视人口覆盖率不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统计、史志、档案、质监、气象、便民服务、防震减灾、侨台事务、人民防空、外事等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强。
(十)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机制,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常委会通报。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工、青、妇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多方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年办理人大议案3件、建议99件,政协提案76件,办复率100%,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废止县政府规范性文件2件,取消行政许可事项2项;对照上级政府清理结果,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4项、改变管理方式9项、调整实施主体2项,取消行政许可收费项目16项,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政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广泛开展行风评议,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政府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得到提高。坚持从严治政,加强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严惩腐败行为,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重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村委会和社区建设,村“两委”换届顺利完成。“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稳步推进,公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清欠工程款4945万元、征地拆迁补偿费6729.14万元、农民工工资220万元。建立严打整治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命案必破、打拐、打击“两抢”、禁毒等专项行动,及时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深入开展禁毒斗争,大力推进无毒社区创建活动,打击毒品犯罪取得新的成效。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狠抓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有效防止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从源头上化解矛盾,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2004年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领导下抢抓历史机遇,在竞争中迎接挑战,在困难中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县人大、县政协关心支持及社会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大力协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元江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付出辛勤劳动和作出积极贡献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驻元江军警官兵,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去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大,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较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方面。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工作作风、效率与市场经济及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部门工作进取性、创造性不够,办事效率不高。上述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二一一”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工作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实施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十一项工作:
(一)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工业化水平低,是我县经济不发达的主要原因。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只有工业的高速发展,才能改变我县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才能缩短与发达县区的差距。没有工业经济总量的增长,人民群众就富不起来,与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元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工业经济发展中,要坚持扩张总量与提高质量并举、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引进发展新项目并重的原则,完善工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做到抓大不放小,既要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也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全力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工业经济,重点是要抓好矿产业、制糖业、水电业、特色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建材业、加工业等六个重点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在矿产业发展上,以镍矿开发为重中之重,举全县之力,做好优质、高效、便捷的协调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坤能公司与云锡集团的合作。在稳定连续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工艺配套,提高生产能力,力争年内生产电解镍1000吨以上,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启动年产5000吨规模生产线建设,最终实现年产10000吨电解镍的目标。同时,要坚持依法开采、合理利用的原则,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业权市场秩序,大力推进金、铜、铁等矿产资源开发。
在制糖业发展上,重点是要加强对糖料甘蔗生产的领导,确保制糖企业发展的原料需要;积极支持企业增加投入,加大技改力度,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确保2005/2006榨季完成甘蔗入榨90万吨,产糖1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4亿元的目标。同时,督促指导企业完成工业废水废气限期达标排放的治理任务,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在水电业发展上,要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用水与发电用水的关系,在确保农业生产用水的基础上,合理调度水资源,让现有电站多发电,确保年内发电3亿度以上。要加快路同、漫沙田、拿不老三座电站建设进度,争取年内建成发电;力争在年内启动咪哩、沱河、车垤河三座小水电站建设;抓紧做好桥头、罗垤两座电站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
在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上,继续支持万绿集团申报芦荟产业综合加工项目,抓紧芦荟冻干粉生产线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产;积极引导茉莉花加工企业抓好营销工作,增加自营茶份额,促进茉莉花加工企业的发展。
在建材业发展上,要加快县水泥厂改革步伐,完成永发水泥厂30万吨旋窑生产线等建设项目,提高水泥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纤维板厂原料基地建设,确保原料供给,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在加工业发展上,要依托热区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发展芒果、酸角等热带果品加工,促进我县加工业的新发展。
(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方针,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劳务输出等工作,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巩固烤烟业。要在认真总结去年种植“红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继续发扬元江“红大”精神,坚定信心和决心,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到抓烤烟工作的力度不减、扶持烤烟生产的政策不变、为烟农服务的热情不降,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病虫害防治、平衡施肥、成熟采烤和科学烘烤等重点环节,全力抓好烤烟生产,确保完成种植8万亩、交售正组烟叶600万公斤、实现烟农收入过亿元的目标任务。稳步推进糖料甘蔗生产。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严格执行糖料甘蔗生产规划,优化区域布局,使甘蔗种植逐步向适宜区集中。继续实施“两推广两提高一完善”措施,进一步完善蔗区水利配套设施,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大“吨糖田”建设力度,强化对蔗农的科技培训,提高科技措施到位率。正确处理好发展甘蔗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切实把发展糖料甘蔗生产的着力点放到走内涵发展、提质增效的路子上来,力争实现全县糖料甘蔗总产量90万吨的目标任务。继续重视粮食生产。要狠抓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在提高单产、质量和复种指数上下功夫,促进粮食生产由数量低质型向优质效益型转变,有效增加优质粮食的生产能力和效益,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畜牧业。要狠抓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养技术培训等工作,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和扶持规模化养殖,走大户带群体、连千家的路子,努力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力争畜牧业产值突破1.8亿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增加40元以上。稳步推进热区特色产业。按照组织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热区特色农业,做优做精热区农业,努力促进热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要围绕增收调结构,依托烤烟建产业,抓好秋冬农业开发,重点推广烟后油料、菜豌豆等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围绕产业提质升级,加强新品种的引进、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采用国家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积极推进产品质量申报认证和商标注册登记,创立品牌,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积极培养一批流通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推广“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围绕烤烟、甘蔗等重点产业的发展,抓好水路配套设施建设。完成12223亩坡改梯、3005口小水窖、340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新建规范化烤房2600座,改造旧烤房5160座;做好沟渠岁修、人畜饮水、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完善人工增雨和防雹机制,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森林防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县城面山绿化工程。
切实推进扶贫攻坚进程。要创新扶贫方式,按照标准化扶贫的要求,以“整村推进”的方式积极做好扶贫规划,扎实推进扶贫攻坚。要精心组织实施好重点村、安居温饱村等扶贫项目,继续坚持县级部门和单位挂钩扶贫村委会制度,完善帮扶措施,扩大扶贫效果,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
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按照县内输出与县外输出相结合、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信息、协调组织、维权等服务工作,拓展劳务输出空间,发展劳务经济,力争年内有组织地向县外输出富余劳动力500人以上。
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在承包期内将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入股,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稳步推进第二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案件,把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和村组财务“零户统管”工作,继续抓好乡村组三级不良债务的清理和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的清收工作。
(三)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拉动经济增长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基础。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就是抓第一要务”的思想,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大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积极协调筹措资金,加快元红二级公路一标段工程进度,确保年内完成投资2500万元以上;二是抓好羊岔街公路改造工程,确保在雨季前竣工通车;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实施11个未通公路自然村的公路建设,力争早日实现村村社社通公路的目标;四是抓紧做好大水平―东峨、南溪立交―安定、洼垤―龙潭等10条公路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为适时启动做好准备。在水利建设上:年内要完成横山水库主体工程、东峨大沟防渗加固工程和在建的13件小水库、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及云南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设;启动磨房河、南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西拉河水库二期配套工程立项;认真做好西拉河水库、街子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规划。在电力方面:要完成电力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启动县城、甘庄、安定三座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做好220千伏变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城镇建设方面:年内要完成县城康体娱乐中心、网球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和向阳路、元磨公路连接线城区段绿化工程;启动文化路、淇水路砼路面和配套工程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强城区交通环境整治力度,扶持发展新型公共交通工具,适时取缔营运三轮摩托;力争启动第三批经济适用房建设;抓好甘庄、青龙厂、东峨、因远小集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结合我县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认真组织力量调查研究,进一步充实完善项目库,实实在在地拿出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覆盖面广的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继续实行重大项目县级领导分工负责制,抓好项目落实,力争新上一批具有优势、拉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推动全县经济发展。
(四)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要进一步认真落实和完善发展非公经济的优惠政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办事程序,优化服务环境。在对重点非公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纳税大户进行奖励。加强物价和行政事业收费管理,做好市场监督和质量技术监督等相关工作,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切实保护非公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争创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银企合作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
(五)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产业
围绕发展热区生态农业观光、冬季避寒度假和民族文化风情旅游,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着力抓好世界第一高桥、哈尼梯田、干热河谷植物园、红河谷生态观光园、花腰傣文化生态村、红星林农家乐等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积极开展导游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做好现有旅游景点的串联、包装、策划和促销工作,吸引更多的旅游团队到元江旅游。积极动员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穿少数民族服装,充分展示我县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办节模式,办好第二届金芒果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力争年内接待游客35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过亿元。
(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优良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县矿电、旅游、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开发和建设,力争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项目招商上有新的突破。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筛选、包装、推介等前期工作,尽快把我县的好项目推介出去,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到元江投资办厂。及时帮助外来投资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项目签约率、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确保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亿元以上。千方百计扩大对外贸易,积极支持万绿集团、外贸公司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额,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00万美元以上。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中亚公司等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七)搞好财政增收节支,提高金融运行质量
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要高度重视财源建设,增加县级财政收入。我们必须把观念转变到真正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和依靠社会资金发展经济上来,坚定不移地走“一争取、二引进、三盘活”的路子,积极争取省市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厉行节约,优化支出结构,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前提下,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农业、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等重点支出。进一步加大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认真做好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各种漏洞,做到应收尽收。协调处理好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鼓励保险部门进一步优化服务,积极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保险事业发展。
(八)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认真做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做好军转干部的自主择业和安置工作。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探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抓好防灾救灾工作,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和对突发性灾害的救援能力,切实搞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推进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建设,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邪教组织,大力开展扫黄打非、禁毒、禁赌活动,净化社会风气,积极构建无毒、无艾滋病社区。及时排查、调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把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预防、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的机制。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山林、土地、水源纠纷和征地拆迁补偿、侵害职工利益等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创建平安元江,确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九)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围绕烤烟、甘蔗、畜牧业等重点产业,强化科技服务,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在山区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实行免费的要求,着力解决因贫辍学问题,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积极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路子;加大教育结构和校点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营造人尽其才和广纳群贤的用人环境,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以特聘、兼职、决策咨询等“柔性流动”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元江经济建设。尤其是要把坤能公司与云锡集团合作后新组建的合资公司等企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县级人才库,加强协调服务,在工作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要加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激活人才的新机制。切实抓好文化事业发展,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搞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建设。重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高县广播电视台节目人口覆盖率,巩固和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体育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大云南元江低海拔训练基地建设力度,力争在年内完成田径场、游泳池的改造工程。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乡村卫生院所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黄牌警告”制度,认真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控制违法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深化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切实保护耕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积极推进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加速土地矿产由资源型向资本型转化。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继续把老工业污染源、重污染源和敏感区域污染源的治理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实施工业企业污染限期治理及达标排放再提高工作,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环保监管,严把“选址关”、“环评关”、“三同时关”,尽量减少新污染源的产生。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认真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全民国防教育。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进一步完善救灾救助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继续抓好老龄、残联、统计、气象、史志、档案、人防、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今年,我们还要按照省、市的要求,结合元江实际,认真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协调配合,增强规划内容的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功能清晰、界定科学、定位准确、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为我县今后五年的发展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
(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依法治县水平
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法律、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农村面貌,革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认真执行县人大的各项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县人大报告、与县政协协商制度,主动征求县人大、县政协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提高办复质量。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强化社区管理,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大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落实“三公开”制度,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最广泛的民主权利。继续抓好“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十一)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自身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解决好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学习上下功夫。要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理论和业务学习,进一步强化公务员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知识水平,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统揽全局、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市场经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服务好、作风实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二是要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要按照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大力提倡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脚踏实地之风,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勤政高效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求真务实之风,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尊重群众的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规范检查、研究、决策、实施、反馈、调节等工作机制,力戒形式主义,着力解决人浮于事、敷衍塞责的疲沓作风,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的懒汉作风,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衙门作风,弄虚作假、欺下瞒上的虚假作风。
三是要在勤政为民上下功夫。要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上,从群众不满意、最困难、最企盼的事情抓起,把实事办在群众关注的焦点上、办在群众的心坎上、办在发展的关键点上,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四是要在廉洁高效上下功夫。要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公务员八条禁令》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大行业纠风力度。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制止铺张浪费行为,树立政府廉洁奉公的形象。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压缩政府工作流程,减少运行成本。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开的会就合并开。提倡开短会,讲短话,求实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抓改革、谋发展、保稳定上来,放到人民群众关心和希望解决的问题上来,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让我们在中共元江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机遇,突出重点,顽强拼搏,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求实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加快元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