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牙科暴利诊疗“金口玉牙”群众 “伤不起”的现实 6月20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达97%的成人正在遭受口腔问题的困扰,尤其是20岁—39岁的中青年已成为接受种植牙手术的主力军。不过,一颗小小的种植牙,价格动辄上万元,如果按全口牙(28—32颗)来算,保守估计要30万元上下,这让许多人在种牙的路上“望而却步”。种牙贵,早已成社会共识。“一口牙值一辆宝马车”,不是坊间传闻,而是残酷现实。有网友调侃,假如你种植全口牙后,满嘴“跑火车”是没可能了,但满嘴“跑宝马”倒是可能的,可见“种牙自由”属土豪级别,远不是“车厘子自由”等可比拟的。对此,基层反映,牙科暴利诊疗“金口玉牙”群众“伤不起”。 一是“进口”变“金口”,层层加价。牙植体国产化率低,进口材料环节多价格高。目前,我国牙植体主要从韩国、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进口,进口主体和环节较多,相关数据缺乏透明度,形形色色的“中间商”赚差价,不同品牌种植体单价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大幅度降低终端诊疗价格难上加难。 二是“资质”变“资制”,成本转嫁。医生资质要求高,历练深造时间长花费大。一名合格的种植医生,不仅需要多年理论积累和实践历练,还需持续不断学习培训,努力深造,由此产生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自然由消费者买单。 三是“私立”变“私利”,要素加码。医疗诊所资本要素多,种牙成本高收费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面临的口腔问题越来越多,就医群体也越来越庞大,公立医院无法满足诸多患者需求,这就给民营医院、小诊所带来极大生存空间,而牙科诊所也正被材料供应链、人力、房租、竞争、资本等诸多因素裹挟,从而提高种牙费用。 四是“秩序”变“自叙”,巧立名目。市场秩序欠规范,牙科诊疗机构巧立名目乱定价。口腔医疗行业高度市场化趋势明显,且目前缺乏统一规范的收费标准,部分牙科诊疗机构趁机巧立名目乱定价。比如拆分项目重复收费,把一个诊疗项目拆分开来,再次收费。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加速推进医疗器械的产业化,解决高端医疗器械基本依赖进口的现状,提高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率,为我国人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医疗器械产品和良好的医疗服务,推动我国医疗产业升级换代。 二是推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入,扩大医保的范围,把基本的、普通的种植牙及手术纳入医保范畴,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加强医保监督,让广大人民群众体会到全方位医保的实惠。 三是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严厉打击医商勾结利益链,开展医师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医疗行业监察监督,大力崇尚救死扶伤、为民服务的美德。 四是强化私立医疗机构管理,严格执行诊疗项目、医疗器械用品明码标价,规范收费项目,打击巧立明目乱收费行为,切实保护患者的利益。 〔元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管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