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水稻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来源:元江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7-01-12 16:26:13 点击率: 6 【打印】 【关闭】
水稻田间管理,是通过人为地采取一系列的“促”、“控”措施,协调大田中水稻的生态环境,调节好水稻生育过程中“个体与群体”、“地上部与地下部”、“前期与后期”三组矛盾,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其原则是: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以生育阶段的主攻方向为目标,以苗情为指标,以肥水为手段进行“促”或“控”。看天、看地、看苗施肥;看土、看苗、看肥定水;并及时蓐除、防治病虫,保证水稻生长协调、发育良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管理环节:
  1、查苗补苗:一般插秧后常会出现浮秧、倒秧、缺塘和每塘苗数不等的现象。因此,除注意提高栽插质量外,插秧后应逐田进行查看,做好补缺匀苗的工作。要求“见缺就补、见歪扶正、见多就分、见少就添”,以保证苗全、苗匀。
  2、 防止“坐蔸”:一些稻田在移栽后常出现出叶、分蘖迟缓,稻株簇立、叶片僵缩、叶色暗绿或变黄发白、根系发黑、生长受阻等现象,称为“坐蔸”。造成水稻“坐蔸”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冷害型、中毒型 、缺素型 、虫害型。
  3 、科学施肥:稻田施肥受品种、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以及苗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因地制宜、适时适量”是科学施肥的重要内容。
  水稻对N、P、K肥的需要量不尽相同。据研究表明:每生产100千克的稻谷,需要吸收N肥1.5~1.9千克,P肥(P2O5)0.81~1.02千克、K肥(K20)1.83~3.82千克,N∶P∶K ≈ 2∶1:(2~3)。这些养分除土壤给外,还要通过施肥予以补充。
  1)施肥量:从理论上讲,水稻的施肥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出来。
  施肥量 =(计划产量的需肥量-土壤供肥量)/ 肥料利用率
  但在实际运用中,按此计算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测土配方施肥),为方便起见,可把土壤供肥量与肥料利用率大致相抵,即,把计划产量的需肥量作为需要施用的肥料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只不过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和类型、不同前作、不同季节需要酌情增减而已。
  2)施肥时期:根据水稻的吸肥特点,可确定适宜的施肥/追肥时期。
  A)早施蘖肥:为保证分蘖早生快发,应在返青后立即追施分蘖肥,以N肥为主,占总追肥量的40% ~ 70%,一般是一次施完。
  B)巧施穗肥:在幼穗开始分化到抽穗期间施用,以N、P、K肥配合为宜,一般早熟品种可不施。
  C)酌施粒肥:在灌浆结实期,酌情补施少量N肥是延长叶片寿命、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子粒饱满、增加粒重的重要措施。以每亩0.5 ~ 1.0 kg纯N为宜。
  4 、合理管水:根据水稻各生育时期的需水规律,浅水插秧以后一直到成熟时的水层管理应按“深-浅-晒田-浅-深-浅-湿润-落干”的原则进行。具体说来是:浅水栽秧、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深水孕穗、干湿壮籽。
  5、薅秧:薅秧是薅除田间杂草, 目的在于疏松表土,改善土壤通透性,使土肥融合,促进根系及分蘖迅速发生,减少养分消耗及病虫危害。一般是在返青后分蘖期进行,抽穗灌浆后拔一次稗子。
  6、防治病虫害:(1)返青后主要防治稻飞虱、叶蝉、蓟马;分蘖期注意防治螟虫等;病害主要有叶稻瘟、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等。
   (2)拔节长穗期主要虫害有螟虫、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粘虫等;病害与前期同。
   (3)抽穗结实期除上述的虫害外,还有稻蝽象等;病害除上述外,还有穗颈稻瘟病、稻曲病(俗称“丰收果”)等。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元江县农业局 发布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