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字是与甲骨文相并列的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用彝文记载的文献其内容及范围更是丰富广泛,蕴含着人类大量的智慧结晶,是研究彝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和随着时代的变迁,能识别彝文的彝族老人越来越少,尚存的彝文典籍也所剩无几,彝族文字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近年来,洼垤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大力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鼓励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2020年2月26日洼垤乡罗垤村委会的民间彝文传承人李甲福老人把他历时一年亲自认真、精心抄录的19本彝文书籍手抄本交到了洼垤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手中。 当工作人员来到罗垤后,李甲福热情地招呼大家先到家中看看自己的“宝贝”。李老师把书籍从防水的塑料袋包裹中一本本取出,边拿边介绍说这些书包括字典、算法、历史、故事等等。别看李甲福老师虽然已经76岁了,但学无止境的精神在他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李老师是个有心之人,也是个神奇之人。小学毕业的他1965年在贫困的罗垤当起了代课老师,一直奉献于当地的教育事业直到退休,60岁才跟随当地的彝族老贝玛学习彝文,短短几年就把古彝文学得如此透彻。他说:现在老人们都老了,担心年轻人忘记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东西,没有人能识读彝族文字,所以尽自己的力量,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彝族文字和彝文典籍记载的内容,把彝族文化传给后代。在赠出抄本之前,李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和村中的年轻人们讲起书中有趣的故事,告诉大家彝族文化博大精深,要好好读、好好悟;用红红的绸带打包好的书本不仅包含了李老师日复一日抄录的辛苦,更加寄托了李老师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希望。 传承人不畏年岁已高如此给力,我们深感肩上责任任重而道远,今后洼垤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将保管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彝文典籍,加大保护和发掘力度,鼓励民间传承人传承带动,持续开办彝文培训班,呼吁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让彝族文化后继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