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农场,县直各单位:
根据全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及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县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精神,为“十二五”农业稳步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结合元江农业生产实际,现提出2011年大春生产的指导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负责制,以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依托烤烟建产业、多措并举争主动、强化管理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按照“稳定粮食、巩固烤烟、促进区域特色”的原则,紧紧围绕强农保增长,抗旱保增收、保供给、保民生的要求,千方百计稳定大春粮食播种面积,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区域布局,整合资源、项目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积极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抗灾救灾和节本增效技术,依靠科技,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全县大春计划播种面积390500亩,比上年增加72亩,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比重为41∶59,力争在大春种植业方面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50元以上。
1.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160000亩,平均单产39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总产量6289万公斤,比上年增加75万公斤。其中:稻谷计划面积55000亩,比上年减少1572亩;玉米计划面积91000亩,比上年减少1457亩;薯类计划面积6000亩,比上年增加1163亩;杂粮计划面积8000亩,比上年增加6637亩。
2.经济作物计划播种面积230500亩。其中:烤烟计划面积83000亩,比上年增加8010亩;糖料甘蔗面积122700亩,比上年减少3232亩;蔬菜计划面积15000亩,比上年增加3481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9800亩,比上年减少5211亩。
三、主要措施
(一)抢抓节令,及早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去年底我县库坝塘蓄水量比历年同期少800万立方米左右,但今年雨季预计偏早,有利于春耕备耕。目前,各地春耕备耕工作已陆续展开,进入了春种春播的关键时期。各乡镇要立足抗旱保春耕、保增收、保供给、保民生,在继续抓好小春中后期田间管理的同时,要及早谋划好大春生产。一是抓紧落实好“水改旱”工作,针对因旱缺水不能按计划种植水稻田的,积极指导农户改种玉米、大豆和烤烟等旱生作物,确保耕地满插满种;二是尽快做好冬春农田水利工程扫尾工作,组织群众全面整治农田排灌系统,对支、斗、毛渠做好维修和清淤,确保春耕用水畅通;三是加强农资调配和技术指导,趋利避害,科学安排春种春播时间;四是及早做好抽水机械、拖拉机等农机保养检修,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农机按时足量下田。
(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在确保粮食和烤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资源特色,进一步优化大春作物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需求的优质产品,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果品。在中海拔地区适当发展柑桔、柿子等水果,在热区抓好芒果、香蕉、甜橙、荔枝、龙眼、火龙果等热带特色水果发展,加快冬季芒果的嫁接改造规模,使之形成规模效应;二是着力优化大田作物结构。充分利用我县立体气候特点,大力发展高、中、低不同海拔和不同季节的蔬菜生产,扩大冬瓜、苦瓜、黄瓜、茄子、辣椒等特色菜规模种植,增加市场供给量;三是围绕提高烟叶质量,切实抓好生态烟叶生产建设项目,促进全县烤烟生产提质增效;四是进一步配套完善甘蔗适宜区水利灌溉基础设施,狠抓健康种苗与新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提高甘蔗种植效益;五是加强对芦荟、茉莉花、热带鲜花卉等特色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标准化种植管理水平。
(三)落实重大科技措施,确保大春作物丰产增收
1.以良种为先导,努力提高良种到位率。在水稻生产上:在双季稻区和低海拔一季中稻区重点推广“岗优22、中优63、汕优63、玉香303”等籼型杂交稻,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中稻区大力推广楚粳27号、楚粳28号等粳稻良种;在玉米生产上:重点推广珍珠油玉9号、云瑞6号、云瑞8号、会单4号,扩大示范长城799、金峰1号、海禾1号、海禾2号、兴黄单892等良种,水稻、玉米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甘蔗生产上:以推广闽糖69/421、新台糖22号、粤糖00―236、粤糖93/159为主,扩大示范云引58号、云蔗03/258、粤糖60号、云蔗99/91、桂糖21等甘蔗新品种,甘蔗高产高糖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健康种苗的应用率达35%以上。
2.扎实推进节本增效技术。对水稻、玉米、烤烟、甘蔗等主要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51000亩,示范区实现粮食单产提高5%以上,化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实施机耕作业面积100000亩,实现亩节支增收20~30元;大力推广耕地培肥、精准定量施肥、玉米育苗移栽、甘蔗新型栽培,健康种苗等技术。
3.大力推广抗灾避灾减灾技术。全县推广水稻旱育稀植30000亩以上;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40000亩,玉米秸秆覆盖10000亩;推广甘蔗地膜覆盖15640亩、秸秆覆盖15000亩;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35万亩次,粮食作物病虫害产量损失总体控制在5%以内,单项作物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三)积极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的要求,继续在羊街和那诺2个乡实施2片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区;在青龙厂、因远2个镇实施2片万亩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区。通过建立和完善行政包片、专家包点制度,每个示范区明确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加大检查、考核奖惩力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体现集成创新,全面提升创建水平,重视宣传引导,多层次组织现场观摩考察活动,设立示范区宣传牌,扩大影响,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大力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继续贯彻落实云南省“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积极推广以间作套种为主要内容的农作物多样化栽培增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扩大粮/粮、烟/粮、菜/粮、蔗/粮、果/粮等间套种高产栽培模式。其中:水稻间种大豆20000亩,玉米间种豆类10000亩,烤烟套种秋玉米20000亩、秋豆类10000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混种5000亩,辣椒间种玉米5000亩,果园套种粮食30000亩,其他经济作物套种粮食10000亩,非粮作物间套种60000亩,并在因远镇建立以烤烟套种玉米为主的核心区示范区10000亩;在澧江镇和红光农场建立果园套种粮食中心示范片20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农作物间套种190000亩。
(五)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研究。进一步整合人、财、物资源,跟踪了解科技前沿,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研究,为主导产业(作物)的健康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一是开展水稻、烤烟、玉米、蔬菜、水果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筛选试验,优良品种展示,良种良法技术组装,以及优质高产潜力研究;二是组织开展玉米叶斑病、玉米病毒病等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措施的应用研究;三是积极开展水稻“旱育保姆”、“旱地龙”抗旱剂、“性诱剂”防虫等技术示范。
(六)抓好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与控制。以水稻稻瘟病、稻飞虱、玉米叶斑病、马铃薯晚疫病和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为重点,建立季节性监测点,开展预警监测,为适时防治提供信息服务。全县统一防治稻飞虱50000亩、稻瘟病10000亩、玉米叶斑病50000亩。
(七)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力度。在春耕备耕期间,农业部门要抽调80%以上的农业科技力量,深入春耕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承包等服务工作。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对农民进行抗灾避灾减灾技术培训,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直接指导到户(专业合作社),良种良法直接落实到田,关键技术措施直接培训到人,使广大农户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显著提高,主要技术措施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5%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四、落实责任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乡镇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农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考虑和分析今年库、坝、塘蓄水量不足的实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保增收、保供给、保民生这一主线,把大春生产作为全年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及早抓,有针对性地抓;要落实目标责任,县与乡镇、乡镇与村委会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行政领导挂钩乡镇、科技人员进村包户的大春生产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第一线指导生产,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大春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附件:元江县2011年大春生产指导性计划(表1―表5)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