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地名我来讲|讲好玉溪地名故事 :它克村【每周学地名·第45期】


来源:元江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4-11-15 08:30:49 点击率: 58 【打印】 【关闭】

为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弘扬地名文化,聚焦“玉溪之变”,弘扬玉溪精神,“玉溪民政”“玉溪史志”公众号等特设置“每周学地名”专题,通过每周至少介绍一条地名,宣传一条政策法规,加深社会大众对玉溪市地名的了解,营造玉溪地名文化良好氛围。

地名介绍 

它克村

地名来历

它克,彝语,“它”为松树,“克”为上边,“它克”意为松树林上边的村子。

地名沿革

元江县它克村始建于元朝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它克乡,1958年,隶属它克管理区。1962年,隶属它克小公社。1970年,隶属它克大队。1983年,隶属青龙厂区它克乡。1987年,隶属青龙厂镇它克办事处。2000年,隶属青龙厂镇它克村民委员会。20118至今,隶属甘庄街道它克村民委员会。

它克岩画

它克岩画位于它克村东北1公里的公路旁,原昆洛公路它克河桥至它克村段,因岩画位于它克村而得名。岩画全长19.5米、高3米,最高处离地面15米。画中有各种可辨认图像109,大致可分八组,有人物、动物和一些现在很难理解的符号,约有三分之一的图像部分已被岁月剥蚀。图像中人物最多,符号其次,动物最少。人物有女性、男性、蛙人。女性人物多数以母性崇拜物为主体,都用抽象写意手法画成,形象威猛而神秘。男性多数涂成“V”字剪影,四肢动作有许多变化,形体比女性小。其中第六组是一幅狩猎舞蹈图,远古人群似乎在首领的指挥下,为狩猎所获而狂欢。人物绘画简练传神,十分生动。舞蹈和狩猎画面让原始先民的狩猎、娱乐、祭祀和图腾、生殖崇拜跃然于眼前。动物图像有蜥蜴、蛇等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抽象符号有菱形、漩涡、圆圈和太阳图案。那些大小蛙人身体有三至五条纵纹,神态各异,可能是被崇拜的蛙神。让人困惑的是第一组和第七组的菱形人像与澄江抚仙湖水下遗址考古所获石块上的菱形图案竟有几分相似,这相距百余千米空间的人类遗址究竟有何渊源,目前不得而知

它克岩画的作画年代,大概距今三四千年,即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它克岩画于198512被发现,19861月省、市、县主管部门组成工作组进行调查,19871221,岩画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认为是国内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岩画。一些国内外考古专家、艺术家都曾慕名来考察过,各自解读着这非凡的远古画卷。

文星阁

文星阁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位于它克村东南角回龙山巅,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70平方米,为元江县内仅存的土木结构阁楼古建筑。据传是安定的村民因崇拜李调元,故而修建了文星阁。李调元(17341229日—1803114),字羹堂、赞庵,号雨村、墨庄,清代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大学问家、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因自幼聪敏好学,治学广泛,民间传闻是文曲星下凡。

文星阁是一座三层阁楼,楼高11.08米,平面布局近正方形,计檐柱20棵、金柱山柱16棵,心间用通天柱,承住第三层梁枋。一楼西南角设13级旋转式木梯,二楼至三楼为直梯,布于明间三进佛龛后。整个建筑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又古朴高雅、严谨稳重。虽已经受了300多年的风霜雨雪、雷轰地震,但主体结构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文星阁于1985年被元江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曾被火焚烧,2011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