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三五”专项规划


来源:元江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6-11-04 14:54:45 点击率: 5 【打印】 【关闭】

一、现状分析及“十三五”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

(一) “十二五”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元江县境内山高,坡陡,箐深。以元江为界,江东洼垤、龙潭片区十年九旱,江西曼来、因远、羊街、那诺、咪哩等乡镇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十二五”期间,元江县遭受了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和滑坡等多种灾害。据统计,全县受灾人口累计45.07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201.32万亩,倒塌房屋603间,损坏房屋886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76亿元。特别是2014721日至728日期间,9号台风“威马逊”、10号台风“麦德姆”过境影响,全县境内普降暴雨共造成10个乡镇(街道)受灾,受灾人口10.87万人,民房受损290间(倒塌223间),农作物受灾35654.3亩,受地质灾害威胁影响6723人,临时转移安置人口1121人,因灾死亡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3308.31万元。给全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困难。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全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应对,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十二五”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

    1.防灾减灾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相继建立了突发灾害事件应对领导机构、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按照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应急有序、处置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备了应急机制。在全县80个村(社区)配备了民政(灾情)信息员具体负责灾情收集上报等具体工作。先后组建了以元江县公安消防大队为依托的由30人组成的元江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应对反恐、防暴、处突和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确保我县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我县组建了公安巡特警大队、民兵常驻分队、森林消防队三队一体60名专业队员。等多支专业化抢险救援队伍。同时,建立了由10余人组成的气象信息联络员队伍、100人组成的防汛抗旱抢险救灾专业机动队伍和132名地质灾害监测员队伍。

2.灾害应急处置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相继制定出台和修改完善了《元江县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元江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元江县防汛抗旱预案》、《元江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元江县地震应急预案》、《元江县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元江县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一批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二是应急协作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民政等部门加强了协调沟通和协作,建立了“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三是建成了甘庄、因远、曼来、洼垤、龙潭、羊街、那诺、咪哩8个乡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网点,全县减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灾害应急反应和应急救助能力明显增强,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3.减灾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实施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农民安居工程、移民搬迁等项目,改善了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水平显著提高。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成了太阳城广场、江东体育场面积达74100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大了防汛抗旱等减灾工程设施的投入力度,建成了元江和清水河、南溪河等3条河堤,总长达15.24公里,全县城区防洪格局基本形成,完成主要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基本消除了重点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

    4.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一是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卓有成效。全面完成县防汛指挥、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全县水库、重点防洪工程监视系统建设。二是气象事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台站基础设施面貌不断改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分级技术保障初步形成,气象预测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准确达70%以上。三是全县1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县、镇、村为骨干骨架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5.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强化。认真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防灾应急演练。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气象日”和“世界地球日”等有利时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通信平台等传播媒体媒介,以开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设专栏和专题报道、刊发评论文章、发送短信、播放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灾害自救互救基本知识,逐步营造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

“十三五”期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分布、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新变化。预计未来五年,我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呈增多趋势。干旱、洪涝、风雹等灾害风险将显著增加,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将造成城区对自然灾害的放大;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我县防灾减灾工作将面临灾害多、灾情重、防灾减灾任务艰巨、社会管理责任大,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面临着重大挑战。

1.防灾工程设施建设仍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是城区及重要区域排涝能力普遍偏低亟待强化加固。二是山区乡镇(街道)政府驻地、学校人口密集区域临时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城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场地缺乏,已建避难场所设施设备落后。

2.灾害防范能力有待于提高。一是我县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有限,救灾仓库面积有限,基础设施薄弱,救灾装备、专用车辆、物资储备数量不足,品种单一,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二是县、乡二级灾害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应用人才不足,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防灾减灾宣传力度不够,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有限,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县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四是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弱,面向城乡基层、学校、企业的减灾科普宣传有待深入。

3.防灾减灾综合保障能力有待加强。一是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灾害救助与恢复重建。抢险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紧急医学救援力量有待增强,抢险物资储备过于分散,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手段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三是防灾减灾投入机制、投资渠道有待拓宽。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需要。四是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手段比较落后,预警信息覆盖面、时效性和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是全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率先突破发展的重要时期,防灾减灾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将防灾减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力地推进了防灾减灾工作。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快速救灾救援提供了便利条件。县乡、乡村两级公路通行条件进一步提高,构建了通向灾区快速救灾救援通道。“一带一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重大自然灾害抗灾救灾实践为防灾减灾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经历2009年以来连续五年特大干旱灾害和20147.21陆家店滑坡灾害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考验,为政府、社会及公众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科学应对大灾大难积累了宝贵经验。五是伴随防灾减灾宣传力度的加大,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意愿提升。“十三五”期间,要全面统筹规划综合减灾事业的发展,加快减灾能力建设,建成综合防灾减灾各项体系,进一步提升各种自然灾害应对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灾减灾工作,与全县财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灾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测预警、预防抗御、应急指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总体目标

通过建设一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防灾减灾工程,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灾减灾工作运行机制,减轻各种灾害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目标任务

1.加强自然灾害防范防御能力建设

    根据我县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减灾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水源工程、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城市地下排洪管网工程、农业灌溉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江河堤防治理工程建设。认真抓好一江两河防洪减灾骨干工程和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逐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全面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按“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的要求在全县10个乡镇及街道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气象信息服务,气象科普宣传为一体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坚持城乡区域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改善规划与防灾减灾规划相结合,提高城乡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房的抗震设防水平。

积极推进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城市供水、绿地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

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完善城镇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推进城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大力开展城乡居民减灾安居工程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的镇、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完善应急救助设施,创造更安全的生活环境。城镇社区内建立居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避难场所。

全面建立灾害保险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灾害保险,增强社会承灾能力,农村居民房屋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

3.加强自然灾害救援救助能力建设

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提升公安消防队伍综合救灾能力。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充分发挥民兵预备职能作用,切实加强民兵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建设,形成专业齐全、人员稳定、协调统一的自然灾害救援力量。建立健全灭火和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立公安消防、供水、通讯、医疗、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林业、气象、地震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不定期开展实兵拉动演练,提升应急队伍处置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的实物储备,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加强救灾物资管理,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等机制,提高救灾物资使用效率。

加强救灾技术装备建设。根据救灾工作实际需求,以提高灾情采集与传输能力、搜救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为目标,全面加强应急通信装备、救灾专用车辆、救灾办公设备等技术装备建设。

4.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能力建设

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和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优化功能布局,提高各级灾害防范能力。依托现有的气象预警信息、水文防汛水情预警信息、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森林火灾信息等信息进行收集和汇总整合,强化部门之间合作意识,提高信息共享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微信等手段,及时发布灾情预警信息,努力降低灾害损失。

    5.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形成防灾减灾宣传制度化、常态化。

结合“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将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常规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坚持开展校园应急演练。

加强防灾减灾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灾害管理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鼓励和推荐城乡基层灾害信息员参加国家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考试。

6.加强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应对能力建设

加强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自然灾害指挥组织机构和减灾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灾害应急社会动员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等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动员机制和协同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防灾减灾。

三、防灾减灾重点项目建设方案

   (一)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根据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在澧江街道龙潭社区新建1个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全面加强8个乡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高物资调运保障能力。

(二)队伍建设和防灾宣传项目。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管理制度,建立包括灾害信息员登记备案、职业资格和业务培训等内容的系统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切实加大民政助理员、民政信息员业务培训力度,利用五年时间,对全县村(居)级民政信息员进行轮训,提高灾害信息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大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宣传力度,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达到90%以上。90以上的城镇社区建立志愿者队伍。

(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或人员密集区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够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避难和集中性救援,承担应急指挥和避难救援中心作用的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实施8个乡镇(街道)政府驻地应急避难场所和3个城镇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全县创建3个以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实施防灾减灾“十三五”专项规划是全面提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认真落实防灾减灾工作责任制,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建立防灾减灾工作绩效评估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涉及多个部门防灾减灾重点项目要加强沟通与协调,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我县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

(二)积极筹措资金,稳定建设投入

积极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主动反映我县实施防灾减灾规划的情况和困难,争取中央、省、市对我县防灾减灾项目的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防灾减灾资金,加强社会捐助工作,大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确保防灾减灾项目资金的落实。

(三)加强防灾减灾专业队伍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工作者整体素质;加大经费和装备投入,提高各级防灾减灾队伍特别是基层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立足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统筹协调,整合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现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在县乡两级的合理分布。

(四)逐步完善减灾管理机制

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措施和规划的组织实施;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搞好协作,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健全工作制度,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完善的减灾管理体制。

(五)加强宣传教育,增加防灾意识

宣传教育工作要着力增强社会公众的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防灾减灾教育要面向社会,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灾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灾害的辨别能力和应对灾害特别是突发性灾害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提高防灾减灾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逐步建立灾情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公众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

(六)加强跟踪监督

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应在本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的防灾减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统筹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确保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在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选址等过程中,要考虑防灾减灾内容,适时开展防灾减灾内容评估,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保证项目的进展和质量。

(七)做好规划衔接。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配合与管理协调机制,做好各级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好存量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类危险源、重点目标、应急避难场所等因素,统筹安排应对防灾减灾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激励和惩戒机制,明确各方责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规划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元江县民政局 发布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