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红,男,哈尼族,云南元江县人,元江第三小学桥头村完小副高级教师。妻子刘云焕,在元江第三小学桥头村完小食堂工作(属临聘人员)。儿子在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金沙酒店工作。结婚25年来,张万红家庭夫妻恩爱、孝老敬亲、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温暖。 
一、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自1997年张万红和妻子刘云焕结婚以来,他们相濡以沫、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是邻居和旁人羡慕的好家庭。1997年5月张万红的母亲去世后,正在读初二的妹妹张万芳和弟弟张万鑫的学习经济负担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但妻子刘云焕毫无怨言地协助他,让兄妹俩顺利完成了学业。结婚25年来,夫妻俩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德育人,1999年父亲再婚后,张万红夫妻俩与继母的关系也处得非常融洽,工作之余经常带着儿子定期不定期地回老家探望父亲、继母和奶奶,跟家人闲谈家常、嘘寒问暖,让孩子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2008年,张万红奶奶过世,如今他的父亲和继母老弱多病,虽然不和父母同吃同住,但是他每年都要给予父母3000元的赡养费。因父亲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多种疾病,三天两头都要去医院看病治疗,他经常送医送药回去,并悉心照料着两位老人。 在生活中,夫妻俩也有一些小“摩擦”,但他们都能换位思考,从而较好地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妻子既是丈夫事业的好帮手,又是家庭主妇,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入微。长期以来,刘云焕全力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赡养照顾老人、教导孩子、料理家务等等,受到了邻里的高度赞扬。虽然这些都是平凡小事,不足挂齿,但它就像催化剂使夫妻之间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乐,他们在性格、文化、志趣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双方都能相互体谅、尊老爱幼、民主平等、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相互尊重、和谐文明的好家风。 
二、同舟共济,共创佳绩 如果说家庭是船,那事业就是帆,船儿稳稳托起风帆,帆儿引领推动船只远航。张万红作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平时工作都比较忙,妻子刘云焕除了完成食堂工作外,料理家务和一日三餐的打理都落在了她的身上,但她毫无怨言,尽善尽美地做好每一件事。在她的支持下,丈夫的教育教学成绩得到稳步提高。自2019年9月起,张万红妻子刘云焕到元江第三小学桥头村完小食堂煮早点,在食堂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张万红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三年如一日地帮助妻子为学生打汤舀酱、打扫食堂卫生等,在丈夫的指导帮助下,妻子把学校食堂打理得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监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三、勤俭持家,助人为乐 张万红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他们时常教导儿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东西,大到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小到一个电源开关、一把锁等等,能修复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发挥作用。平时做到人走灯灭,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只要家里或办公室没人就关掉一切该关的电源,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滴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的一种良好生活习惯。 真心待人是张万红家庭全家人的处事态度,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帮忙,他们都热心帮助。通过自己的微博之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邻居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05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张万红夫妻俩带儿子到聚龙庄游泳池游泳,刚去到游泳池边就发现一名幼儿有溺水迹象,父子俩不约而同地冲向溺水者身边把孩子救起。当时,张万红还身穿长裤和皮鞋,什么也没脱就下水施救。父母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所以才会出现父子俩不约而同地跳入水中施救的场景。 牵手相伴25个春夏秋冬,张万红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与幸福,他们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2022年12月,张万红家庭被元江县妇授予2022年元江县“最美家庭”称号。 来源:元江第三小学 统筹:蒋 艳 编辑:郑 翔 审核:李虹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