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元江县因远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五部曲”,下活民族团结“一盘棋”的发展思路不断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丰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内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和美画卷。 01.聚焦党建引领,谱好“主题曲” 因远镇坚持“一把手”工程的政治站位,高位推动民族工作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因远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领导小组”,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凝聚工作合力,扎实做好创建工作。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制定下发了《因远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方案》,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因远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央和省市县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因远、安定、卡腊、安仁、红安、利当、拉力、哈浦等一批村民小组被列为示范村,高新兰、李跃东、金元生、胥成凤等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三是强化载体创新。全镇合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充分运用好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积极争取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形有感有效,实施完成投资100万元的因远小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推进示范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努力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创建的工作局面。 02.聚焦党建引领,谱好“主题曲”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因远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的固本之举。一是有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全镇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247.3万元,可比价增速8.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招商引资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6.96万元,较上年减少52.54万元;各项存款余额4.12亿元,比上年增加0.35亿元。二是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投资1000万元实施因远镇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围绕万亩茶园资源优势做活茶文章,规划发展茶叶产业,打造因远镇茶园旅游研学特色。投资116万元打造因远社区幸福食堂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社区养老居家新模式,让人民群众乐享幸福生活。投资100万元实施车垤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投资60万元实施都贵下寨地质灾害隐患点公路挡墙及防护栏修建,铸牢防灾减灾“防护墙”。新增80座“以补代建”电能烤房,实现商品化运营。三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常态化开展监测预警,设置监测网格员9人,现有监测户171户572人,三类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121户418人,未消除风险50户154人,已因人因户制定细化帮扶措施。推广运用“一平台、三机制”,收到申请事项70件,办结70件,办结率100%。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91笔413.07万元,发放2023年春秋季学期“雨露计划”补助160人次38.2万元。四是全力保障人民安全。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219户次,排查整治各类问题隐患329项,召开各类安全生产防范培训11次,开展消防演练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27次,进一步完善灾情评估机制和救助政策,有效保障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3.聚焦民族传承,谱好“进行曲”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价值,共筑美好精神家园。深入挖掘整理并积极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挖掘整理了红安联烟桥、奔干系马桩、元生根雕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安定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李晴海进京演唱民歌等故事。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建设非遗文化展示场所、传承体验中心,加强非遗项目宣传、展示和交流。成功申报哈尼族传统习俗“九祭献”、白族木雕、白族民间小调、白族手工米干制作技艺4个省级非遗项目,申报白族民歌、白族洞经音乐、白族堂祭音乐、哈尼族民歌4个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白族服饰制作技艺、白族传统习俗“三月会”、白族洞经音乐之乡、白族石雕4个县级非遗项目,有22人获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完成白族民歌传习所1个、哈尼族棕扇舞传习所2个。二是发挥阵地作用。用活各类宣传阵地,充分利用镇宣传栏、各类标语,宣传展示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创建列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职工学习、主题党日等学习内容。发挥教育基地作用,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被认定为元江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吸引各地学生、学者到因远开展文化交流。因远镇以高度文化自信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丰富各类活动。立足于因远实际,成功举办2023年元江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活动因远第十二届“三月会·米干节”、“元江夜宴·灵秀因远”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为契机,开展政策法规宣传。组织干部职工收看《石榴花开,籽籽同心》视频,线上线下参加《玉溪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学习测试》,使民族团结政策入脑入心。持续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唱响民族团结好声音、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举办“聂耳百姓合唱”活动,开展“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活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04.聚焦交往交流交融,谱好“交响曲”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多年来,因远镇始终坚持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元江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活动因远第十二届“三月会·米干节”、“元江夜宴·灵秀因远”火把节、“九祭献”等节庆活动。支持各民族民间文艺活动相互交流开展,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各民族联谊活动,不断深化各族群众感情联谊,打通各民族沟通交流交往的“最后一公里”。二是促进交流氛围。为促进全镇各族群众交流交融,因远镇镇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积极推动群众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组织篮球赛、中秋节庆活动等文体活动,搭建各族群众交流交融平台。通过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牢牢扎根,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协助,和睦相处。同时,不断完善新时代的乡风民俗、村规民约,规范各族群众言行举止,推动移风易俗,约束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相互融合,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不同民族群众出现相互通婚,深度融合,实现了从“他乡胜故乡”到“心安之处是吾乡”的转变。因远镇民族团结的基础日益坚固,进步的成果更加殷实,各族人民如同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像卷心菜一样越裹越紧,日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群众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05.聚焦社会治理,谱好“安全曲” 一是维护“黑树林”地区和平。近年来,因远镇致力于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通过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党建引领、工作联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平安联创”的工作思路为抓手,秉承“异地优先、友邻为重,诚信和善、互谅互让”的原则,大力推行“四个互联互通”和“三带头三不带头”的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与接边地区共同创建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跨区域信息互通、治安联防等机制,有效打通了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最后屏障”,强化跨区域的民族工作联防联调联查联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共同推进平安建设。贯彻落实好《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隐患“三级”同步监测监管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制定《三县五乡(镇)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工作方案》,签订《元江、红河、墨江三县五乡(镇)联防联调公约》《三州市三县七乡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联盟共建框架协议》,建立《行政接边地区联防联调机制》。二是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法律进农村”宣讲活动73场,覆盖全镇63个村(居)民小组,发放宣传材料9700余份,受众达28972人次;联合多部门深入因远中小学开展法律宣讲5场(次),共2438名师生参与,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校园环境。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行动,目前共排查出矛盾纠纷65件,化解60件,化解率92.31%。按照“三到位一处理”要求,共登记受理各类信访件157件,办结150件,办结率95.54%。加强对各类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落实安置、教育、矫治、管理以及综合干预措施。强化反诈宣传,引导群众下载安装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举办打击防范养老诈骗培训,粘贴防范诈骗公告海报,群众防范诈骗意识和能力有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