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核心在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确保每个人参与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中。然而,在当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此次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业机会不均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等方面开展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一、低收入人群分布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2.2亿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元以下,约2亿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为800元以下,约5250万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090元以下,这些群体可以视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群体。绝大部分低收入群体仍然分布于农村地区,来自农村的比例高达75.6%。中西部是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来源地,分布在中部的比例为36.2%,分布在西部的比例为34.8%。据人民日报官媒报道,我国将在2025年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方法、低收入家庭经济核对方法,持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二、低收入人群面临四大困境 (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的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一般与收入分布结构的中间群体境况相关联,并以低收入群体与中间水平的收入差距为主要衡量指标,若低收入群体收入与中位数收入差距较小,则相对贫困将得到缓解甚至消除。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15元,是高收入组的9.6%,是中间收入组家庭组的28.6%,具体数据见图一。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低收入人口面临相对贫困问题,加剧社会经济水平失衡。 (二)生活环境和认知贫困造成就业机会不均等。低收入群体往往面临岗位缺乏和收入不稳定的多重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玉溪市9个县(市、区)就业人口比为66.3%,劳动参与率69.5%。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当前社会总体就业情况面临巨大挑战,高素质人群受就业环境影响向下兼容占据岗位同时,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三)低收入人群抗风险能力更弱。农村低收入人群导致贫困的原因固然有经济发展不均、产业基础薄弱、劳动能力和技能缺失等因素,但大部分是因年老体弱和因病致贫。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积蓄不多,抗风险能力极低,一旦由于意外、疾病导致家庭经济支柱丧失劳动能力,整个家庭将没有经济来源更容易陷入困境。元江县税务局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股税务干部何锐表示: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越是低收入人群,在缴纳城乡两险时面对阻力越大,一是面临生活经济压力,低收入群体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可能难以承担医保费用。二是缴费意识弱,部分低收入群体可能对医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缴费意识。 三、意见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规范完善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救助准入条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统一低保准入“门槛”,完善低保对象评定机制,统一低保审批程序,完善申报审批机制,要构筑群众评议平台,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拓宽渠道,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 (二)推动社会救助模式转变。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研究制定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如提供就业援助、产业帮扶等,帮助低收入家庭实现脱贫致富。建立分群分级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对低收入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重大疾病患者等不同群体,根据不同级别的救助需求,提供必要的探访关爱、照料服务、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三)以工代振解决低收入人群就业问题。一是积极开展各类有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抓好组织实施和监管服务工作,有效提升劳动技能市场应用水平,提高其就业能力,争取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举措,找准就业提升“突破点”。二是鼓励支持灵活就业。完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服务体系,重点从就业和失业的认定办法、社保等领取予以政策支持。强化对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金融支持,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