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2022年1-9月农业经济运行简析 2022年,元江县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全县农业生产大环境持续向好,农业经济总体平稳增长。1-9月,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7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9%,增幅高于玉溪市0.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农业产值29160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份额86.35%),同比增长5.9%;林业产值7686万元(份额占2.28%),同比增长4.7%;牧业产值31344万元(份额占9.28%),同比增长6.2%;渔业产值1928万元(份额占0.57%),同比增长0.7%;农林牧渔辅助性活动(服务业)产值5141万元(份额占1.52%),同比增长5.7%。 
一、今年1-3季度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一)主要农业产业8增1减。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主体逐年增多,蔬菜、水果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1-3季度: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双上新台阶,其中:夏粮播种面积6.72万亩,同比增长3.73%,产量1.08万吨,同比增长6.24%;早稻播种面积0.66万亩,同比增长2.83%,产量0.35万吨,同比增长4.55%;秋粮播种面积21.34万亩,目前各秋粮主产区正有条不紊收割秋粮,预计秋粮产量达8.5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34万亩,同比增长4.9%,产量5.589万吨,同比增长15.4%。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总产量0.18万吨,同比增长5.3%。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45.6万亩,总产量35.72万吨,同比增长10.5%,其中,芒果种植面积24万亩、产量17.35万吨。烤烟种植面积6.33万亩(其中雪茄烟200亩),同比增长5.55%,产量759.5万公斤(其中雪茄烟2万公斤),同比增长0.26%。花卉产量6105.5万支,同比增长22.9%。中药材种植面积0.38万亩,同比增长79.6%,产量0.42万吨,同比增长81.7%。芦荟种植面积稳定在0.8万亩,产量1.59万吨,同比增长-6.48%。茉莉花种植面积0.4万亩,同比增长11.52%,产量0.24万吨,同比增长104.49%。(二)林业小幅增长。林业产值达7686万元,同比增长4.7%。2022年,我县雨量充沛,林产品生长旺盛,全县因远、甘庄等乡镇(街道)野生菌采集量明显增长,县林业部门充分挖掘林业产值增长点,做到应统尽统,促使林业产值小幅增长。(三)牧业规模养殖有扩充,传统散养还保留,生猪价格又回升,发展迎来小高潮。山区乡镇中老年人传统养殖补贴家用的习惯还在延续,规模养殖已异军突起,全县共有规模养殖场361户,其中千头以上养猪场12户、百头以上养牛场5户、万只以上养禽场21户,畜禽规模化率达40%以上。2022年新增德收、绿牧2个生猪养殖厂和红芳蛋鸡养殖厂。全县1-3季度:生猪存栏98716头、同比增长4.6%,出栏94808头、同比增长10%;牛出栏10709头,同比增长3.14%;羊出栏21101只,同比增长5.13%;家禽出栏599085只,同比增长4.13%。肉类总产量11329.11吨,同比增长8.37%,禽蛋产量837.31吨,同比增长26.39%,畜牧业产值达31344万元,同比增长6.2%,比总产值增幅高0.3个百分点。(四)新型水产养殖势如破竹。1-3季度,我县渔业产品产量达1510吨,同比增0.7%,虽然产量增幅较小,但是养殖品种已从传统的淡水鱼类养殖悄然变为澳洲大虾、牛蛙、鳄鱼、水蛭等高产值水产品种养殖,1-3季度,渔业产值达1928万元,现价增幅达19.9%,可比增长0.7%。(五)农林牧渔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业向兴新服务业转变。近年来,我县林果产业发展迅速,农业机械活动、病虫害防治及动物免疫等农林牧渔服务性工作岗位快速增加,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得到有效保障。1-3季度,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5141万元,可比增长5.7%,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二、存在的问题(一)全县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散、小、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二)全县江东、江西片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江东片区总体比江西片区干旱缺水的局面没有改变,农作物长势、产量不如江西片区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土地提质增效难。(三)铁路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对农业发展带动效果不明显,周边地区及国际疫情等外部环境对农业生产、农业从业人员、农产品流通等存在不同程度影响。三、措施建议(一)树立大农业观,转变传统观念,科学谋划、有效整合,集中力量搞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二)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水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机耕路网建设等涉农项目。(三)主动融入泛亚铁路经济带,开展各方面的深度合作,扩展农产品流动渠道,让元江农产品乘铁路之机走向世界。(四)积极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公司)发展壮大,带动农业、农村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进而缩小收入差距,促进乡村振兴。(五)加强畜禽疫病的联防联控和补栏工作,确保第四季度生猪等畜禽出栏持续稳步增长。 签发:普春燕,审核:杨慧友,拟稿:赵建龙,联系电话:6019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