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6年3月12日在县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局长 陶 明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元江县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中共元江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宏观调控要求,更新理念,拓宽思路,真抓实干,克服了50年不遇的旱灾以及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各乡镇财政收入过百万元,财政支出较好地保障了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支出需要。
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县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73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33%,同比增1,708万元,增长56.4%。其中:消费税收入10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302.9%,同比增101万元,增长20倍;增值税(75%)收入4,62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31.3%,增1,607万元,增长53.2%。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010万元, 完成年初预算的144.5%,同比增3,411万元,增长5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85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31.1%,同比增2,466万元,增长38.6%;基金预算收入1,158万元, 完成年初预算的658%, 同比增945万元, 增长4倍。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县本级收入6,669万元,乡镇级收入3,341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完成1,626万元,地税部门完成5,586万元,其他部门非税收入完成2,798万元。
全县地方财政支出29,42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同比增2,571万元,增长9.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8,226万元,同比增1,453万元,增长5.4%;基金预算支出1,200万元,同比增1,118万元。财政专户支出8,794万元,同比减116万元,下降1.3%。地方财政支出与财政专户支出合计38,220万元,同比增2,455万元,增长6.9%。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县本级支出26,026万元,增长9.3%;乡镇级支出3,400万元,增长11.9%。
全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一般预算收入8,85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0,417万元,上年滚存结余31万元,调入资金574万元(基金预算调入324万元,预算外调入150万元,红塔集团森林生态补偿费100万元),收入总计29,87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8,226万元,上解支出1,642万元,支出总计29,868万元。收支相抵,预计年终滚存结余6万元,净结余6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
全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基金预算收入1,15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66万元,基金收入总计1,524万元;基金预算支出1,200万元,调出资金324万元,基金支出总计1,524万元,收支平衡。
以上数字均为快报数,全年决算数还会有些变化,待全县总决算经市财政局审核批复后,再向县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变化情况。
二、2005年财政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县财政面临着突发性事件增多,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对财政资金需求增大,农业税税率下调到2%及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等诸多减收增支因素,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面对困难,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狠抓增收节支,积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全县财政改革、发展、管理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发挥职能促发展,培植财源壮实力
财税部门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合理运用财政资金,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立足四大优势,突出五个重点,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支持全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一是强化项目意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项目筛选、评审、论证、申报、立项等前期工作,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项目和元江困难,争取上级理解和支持。全年共争取上级支持13,672万元,极大地缓解了我县财政困难,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基本建设支出3,488万元,重点支持了交通、水利、政法、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我县基础设施。三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投入资金2,739万元,打造元江“红大”烤烟品牌;财政贴息贷款1,000万元,支持制糖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政府提供担保贷款,将坤能公司借款1,250万元转借云南锡业集团元江镍业有限公司,政府向云南锡业集团借款1,000万元,扶持镍矿开发;争取资金578万元(县财政担保有偿资金273万元),支持万绿公司发展芦荟产业。四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非公经济发展。争取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49万元,为企业减免各项税收1,722万元,核减资产损失、县级财政周转金、应付工资979万元,向上级申请豁免财政周转金及占用费1,544万元支持电力企业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了企业发展后劲。五是支持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投入资金67万元支持第二届金芒果节及“红河谷中的太阳城―元江”的形象宣传,旅游定位宣传、项目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进行,商贸、餐饮和文化娱乐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断增大。
(二)围绕目标抓落实,强化管理保增收
围绕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市各县区地方财政收入均要上亿元”的财政收入目标,财税部门从元江县情出发,合理确定全年收入任务,及时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强化征管,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一是按照“及时、足额、应收尽收”的税收征管指导思想,依法治税,密切税源监控、强化稽查职能、规范征管手段,改革契税等征收方式,定期交流分析收入征管信息,掌握征管动态,把握征管重点,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实现了税收的稳定增长。2005年度,实现白糖增值税(100%)3,490万元,同比增2,198万元,增长170.3%。契税入库205万元,同比增收143万元,增长2.3倍。清收元磨路扫尾工程税收、加强私营建筑企业税收征管,建安营业税入库1,480万元,同比增308万元,增长26.3%,其中:元磨公路建安营业税入库1,060万元,同比增235万元,增长28.5%,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文体娱乐等行业营业税收入也有一定增长。二是清理整顿全县范围内的零星小铁矿,查补铁矿资源税246万元,全年实现资源税396万元,同比增322万元,增长4.3倍。三是烤烟生产创历史新高。在遭遇了50多年来较为严重旱灾的情况下,由于各项措施及早落实到位,烤烟生产再创辉煌,实现烤烟农特税及附加收入1,632万元,比上年增107万元。四是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的征缴办法,全年实现非税收入2,798万元,比上年增2,286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额的67%,为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做出重要贡献。
(三)化解“三农”缩差距,建设农村谱新篇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政策,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惠农、支农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一是全面执行了农业税税率降至2%的政策,当年减轻农民负担375万元;认真总结第一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国有农场的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后农场职工人均减负36元,亩均减负19元,总减负率达66.1%。二是加大“三农”投入,全县财政支农支出6,317万元,其中:预算内支农支出3,103万元,专户支农支出3,214万元。重点支持了烤烟、小水窖、人畜饮水、沼气池、坡耕地治理、退耕还林、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畜牧防疫、农业产业化建设等项目。财政扶贫专户支出657万元,实施了因远镇都贵标准化扶贫和10个乡镇39个整村推进项目,项目的实施,为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解决温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736万元,有力的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四)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构建和谐保稳定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优先安排工资支出和机关事业单位正常经费,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党政机关正常运转。新增财力重点向农村教育、社会稳定、抗旱救灾、弱势群体和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倾斜。一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工资足额发放。2005年,全县人员性支出21,312万元,比上年增1,355万元,增长6.8%,财政统发工资49,507人次,统发工资总额12,004万元。二是加大社会各项事业投入,确保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年教育投入8,803万元,同比增689万元,增长8.5 %,其中:预算内教育支出7,735万元,教育费附加支出280万元,专户教育支出778万元;安排资金584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向23,105名学生发放了免费教科书,为19,729名小学生免去了学杂费和文具费,向11,822名贫困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在全县实现了小学阶段免费上学,有效遏制了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巩固了“两基”成果;投入资金357万元,完成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排除校舍危房1741.5平方米,新建了16所中小学校舍9535.25平方米,有力改善了办学条件,着力缓解了上学难。科技支出130万元,比上年增长34%,促进了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了科技水平。文体广播事业和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1,728万元(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967万元),较好地支持了文体、广电等事业的发展。继续执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保证了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到实处。医疗卫生支出2,327万元,同比增长11%,重点支持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无艾滋病县创建、降低孕产妇死亡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配套等工作,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抚恤救济和社会保障支出3,969万元,同比增384万元,城镇低保、双拥模范县创建、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利差补助等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增加政法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投入,确保社会稳定。公检法司支出1,656万元,同比增116万元,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是偿还政府到期债务,积极防范财政风险。2005年用于偿还到期债务2,485万元,其中:偿还农村合作基金会中央专项借款940万元,偿还第三期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还本付息101万元,偿还新区建设欠款、县乡公路建设欠款、政府采购欠款及其他工程欠款1,444万元。
(五)深化改革促发展,建章立制抓规范
在努力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高度重视财政支出进度和效益问题,努力解决财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财政绩效管理的新路子。一是扎实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调整、执行流程;完善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非税收入收支脱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二是积极稳妥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监管更加公开、透明,服务更为快捷、高效。继续完善财政统发工资制度,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化,减少了资金中间拨付环节;积极稳妥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逐步实现从预算外资金管理向非税收入管理的转型,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收入体系。三是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采购规模590万元,平均节约率达6.5%。四是加强了支出进度管理。2005年,县级财政支出进度明显提高,较好的保障了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和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五是强化了财政财务管理,加大会计监管力度。建立内部财务监督检查机制,依法实施财政监督检查,努力维护财经秩序;以宣传《会计法》为中心,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会计诚信教育,组织会计从业资格注册登记和《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会计信息质量。六是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2005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财政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压力:区域发展还不够均衡;财政保障压力仍然较大,由于财政保障范围扩大,一些年初因无财力未作预算安排但预算执行中必须确保的支出和不可能预见的支出增加,缓拨了部分上级专项支出的资金;收入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取消除烟叶外的农特税、农业税税率降低、重点工程项目完工,导致税收增长势头趋缓,地方财政收入依赖于非税收入增长的比重较大,财政收入结构不优的问题更加明显;少数部门部分专项资金使用还不够规范,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今后五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工业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个私经济的不断壮大等将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提供新的支撑。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为做好财政工作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根据2006年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2006年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服务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以深化财政改革为动力,创新管理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改善财政运行质量。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打足各项收入,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的原则,建议2006年全县地方财政收支安排如下:
2006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安排10,210万元,比2005年实现数增加200万元,增长2%,全县地方财政支出安排24,463万元,比2005年预算数增加4,116万元,增长20.2%,
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8,87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18万元,增长0.2%;一般预算支出23,273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2,946万元,增长14.5%。
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一般预算收入8,87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5,047万元,上年预计净结余6万元,调入资金150万元,收入总计24,073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支出23,273万元,上解上级支出800万元,支出总计24,073万元,收支平衡。
全县地方基金预算收支及平衡情况: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340万元,比上年增182万元,增长15.7%,收入总计1,340万元,基金支出1,190万元,比上年预算安排增990万元,调出资金150万元,支出总计1,340万元,收支平衡。
2006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安排,一方面充分预计了我县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打牢地方财政增收基础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考虑了重点项目工程的完工和全面取消农业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等经济性和政策性的减收因素。财政支出安排,贯穿了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了社会和谐的要求。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优先足额安排工资性支出,确保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充分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需要。
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2006年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为圆满完成2006年财政收支任务,我们将按照县委的部署和县人大本次会议确定的财税工作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执政为民、依法理财、为民理财的宗旨,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增强财政增收的可持续性、收支结构的合理性、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努力实现财政工作新跨越,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注重支持经济建设
积极运用财税手段,推动全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实现财政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是全力支持镍矿发展,最终把镍矿业打造成我县乃至全市工业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骨干产业,为财政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发展,支持蔗糖业走蔗糖深加工路子,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支持电力资源整合,实现装机容量、发电量、销售收入“三个翻番”,年发电量10亿度以上,产值3亿元的目标;继续支持烤烟生产,实现烤烟生产整体水平的新突破,完成全县550万公斤正组烟叶和150万公斤出口备货烟叶的生产计划,确保烟农收入不减、烤烟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不减。三是深入研究税制改革、房产、土地等宏观政策调整和形势变化,发挥财政调控作用,超前谋划工作思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平安元江、文明元江、诚信元江建设,打造和谐稳定的投资环境。五是认真落实支持经济的各项激励政策,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促进经济发展。六是积极向上争取重点技改项目及新产品开发扶持资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七是运用财政配套、财政贴息等手段,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征管措施,促进财税收入增长
严格依法治税,完善征管措施,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一是继续完善纳税大户联系制度。搞好税源情况摸底调查,畅通财企信息渠道,帮助企业搞好生产协调、疏通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督促企业依法纳税,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对纳税大户实行奖励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对招商引资企业纳税监控力度。税管人员主动深入企业,掌握产、供、销情况,及时清理企业到期税收优惠政策,做到据实征收,减少税收流失。三是搞好成长性税种税收的征管。随着除烟叶外的农特税、农业税取消后,营业税、烟叶农特税、资源税、契税已成为县乡财政的主体税种,税务部门积极加强与工商、发改委、银行部门的工作业务联系,充分利用工商登记、工程立项、银行账户管理成果,有效扩大征管面,努力挖掘增收潜力,实现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四是加强税收稽查力度。建立税收征管透明机制,对肆意偷逃税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媒体曝光,依法严惩,营造良好的依法纳税环境。五是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尽快实现从预算外资金管理向非税收入管理的转型,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收入体系。做到税费并重,大小兼顾,在经济增长质量上求优,在财税考核中出优,在财政收入结构上做优,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三)认真做好节支工作,确保重点支出需要
坚持“两个务必”,突出效益,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确保重点支出。2006年在预计地方财政收入保持上亿元、上级补助财力不变的情况,按现行政策,表面上看支出压力较上年有所减缓,但实际上今年各项改革必须安排的刚性支出增大,需要偿还的政府性债务较大,财政压力更大,财政预算安排难予满足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因此,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一是优先确保人员工资及机构运转的资金需要。把保吃饭,保运转放在财政支出的第一位,除足额安排正常的工资支出外,安排了城镇低保金、抚恤金、义务兵优待金等132万元;对《公务员法》出台,预计调资给予973万元的预留(上年无此项预留);预留2006年增人增资经费60万元,预留目标管理考核奖配套资金110万元。2006年仅正常人员性支出预算安排和保持上年标准的运转支出比上年增加了2,625万元,其中人员性支出增加2,525万元。二是为保障安全,预防各项突发性事件发生所急需的财政资金,2006年预留预备费50万元。三是落实教育管理体制,确保教育经费到位,促进教师队伍稳定和教育事业发展。2006年继续安排“三免一补”县级配套资金;根据上级财力补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在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四是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支持农村卫生事业和疾病防控建设。五是落实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提高就业水平。六是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增加“三农”资金投入,严格按规定把上级各项支农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七是支持社会保障工作,关心弱势群体,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坚持加快改革创新,注重规范财政管理
积极深化财政各项改革,狠抓各项财政管理制度的落实,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一是全面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改革政府收支分类办法,在2007年政府预算编制中正式启用新科目,为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奠定基础;抓紧完善定员定额管理体系,并向社会公开,便于社会各界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监督。二是加快国库管理改革步伐。2006年省市要求县级一半以上的预算单位要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我县将尽快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在确保不改变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乡镇公职人员工资纳入财政统发工资体系。四是严格加强专项资金监管。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社保、国债、扶贫、教育、支农等资金的专户管理和跟踪监督,杜绝挤占、截留、挪用等违纪行为,确保专款专用。五是严格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参与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制的资产处置,严格监督资产评估,对资产处置进行跟踪检查,严厉查处资产流失案件。六是严格加强财政支出监管。搞好人、车编制管理,从严控制财政供养,认真执行既定的支出政策,严厉查处违规、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和补贴行为。七是严格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目前我县偿还债务负担较重,在积极筹措资金还旧债的同时,逐步规范政府新的举债行为,控制单位基建规模和标准,防止政府债务危及财政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八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强化会计人员管理,规范执业行为,督促各单位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九是强化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稳步推行“收支脱钩”。十是加大财政执法力度,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各位代表,完成2006年财政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在县政协的协商指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