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街乡“七个一”让脱贫成效更加明显 自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羊街乡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民生工程抓。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总体目标,采取抓好主体责任,下好攻坚“一盘棋”等“七个一”做法,让脱贫成效更加明显。截至目前,全乡3个贫困行政村(戈垤、坝木、垤霞)均已脱贫出列,507户209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已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饮水安全均有保障,已实现全部脱贫。 一、抓好主体责任“牛鼻子”,下好攻坚“一盘棋”。羊街乡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民生工程抓。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总体目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尽锐出战,全员发力。一是党政主要领导包片抓。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组织领导体系,乡党委书记、乡长分别联系3个村(社区),其他班子成员全部挂钩联系村(社区),一般干部挂钩联系村小组,形成党政领导抓,班子成员分片抓,一般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并且乡党政班子成员坚持每周下村调研2次以上,随时记录反馈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在一线指导,一线推进。挂钩组长统筹抓好所联系村(社区)脱贫攻坚工作,并对年度脱贫目标落实负总责,村户项目也由挂钩组长安排部署,倒排工期、制定订单、压茬推进。二是发挥乡村组级驻村四级力量专门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大学生干部在扶贫开发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讲奉献的乡、村、组三级扶贫开发干部队伍。同时,制定《羊街乡脱贫攻坚工作制度》,用制度压实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准帮扶责任机制,乡属各单位、县直部门干部职工都一一帮扶或联系1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优化调整“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实现帮扶成效最大化。 二、稳立党建助推“旗竿子”,建强攻坚“一班人”。紧紧围绕工作大局,主动靠前站位,精心谋划实施,把建强基层组织、狠抓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模式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着力点,深入推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有序、稳步高效推进。一是建强基层组织。继续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乡属党支部在职党员到村(社区)报到助推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方式,点对点让22名乡属单位在职党员到农村党支部报到。完成22个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推进1个软弱涣散村党总支和2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整顿提升。并进一步靠实党建责任,全面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二是狠抓队伍建设。结合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实行“乡村一盘棋、一杆子插到底,党政班子分片包干”原则,成立由党政班子成员、村(社区)党总支、驻村工作队、党支部书记组成的乡村组脱贫攻坚工作队,全面充实和加强了脱贫攻坚队伍。并对乡党政班子、乡干部、驻村干部、村委会干部进行层层培训,并进行测试,让覆盖全乡54个村民小组的工作队熟悉政策,掌握标准,且对全乡农村常住人口进行拉网式排查,实现贫困人口与扶贫政策一一对应,坐实精准扶贫,打牢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基础。三是促进融合提升。按照“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跟进”的模式,坚持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创新思路,因地制宜,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双绑”工作机制,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把贫困户变成股东,并采取 “产业扶持资金入股+贫困户保底收益+分红”的模式,开展“股份合作经济”项目,且建立羊街乡产业发展党支部和来吉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将党员布设在产业发展第一线,推动党建产业相融互促,着力助推脱贫攻坚。2019年,全乡6个村(社区)均实现了“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其中,戈垤13万元,坝木10万元、羊街社区6万元、党舵6万元、垤霞6万元、浪支353万元。 三、用活产业扶贫“金点子”,念好致富“一本经”。主攻产业扶贫软肋,大力推行“造血式”扶贫新模式,形成了优势产业先行、特色产业跟进、劳务产业补充的格局。一是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全面开发梯田红米、紫米、谷茬鱼、泥鳅、黄鳝、生态鸭蛋等梯田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全乡发展扶贫龙头企业4个,专业养殖户26个、专业种植户36个,专业合作社14个,规模发展家庭农场8家;建成农村资金互助会6个,截至6月8日共发放借款75户35.7万用于发展产业、完成产业扶贫贷款11户52.47万元,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二是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运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入股分红、生产合作、订单帮扶等有效做法,确保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与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并通过“两绑”工作机制,投入580.15万元产业扶持资金让全乡5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云南元江谷雨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元江县态园林果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可为贫困户实现保底收益46.50万元,极大地增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造血”功能。三是建立“用工+贫困户就业”模式。针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雇用其帮助收购水果和市场管理。截至目前,累计临时用本地工人37000人次,其中贫困户工人2280人次,长期用工20人,其中,贫困户工人8人,累计务工收入达370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达70万元。 四、治好基础短板“病根子”,冲刺清零“一张图”。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主动担当作为,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任务抓紧抓好抓实,切实履行脱贫攻坚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职责,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一是突出“基础”短板,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共协调各类资金1774.27万元,实施了哨当组公共场地、伙麻大寨村内道路、戈垤大寨村庄建设和8条坝木村组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二是突出“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亮点工程。投入8000余万元,完成澜普、伙期龙、伙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212户932人“安居梦”;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攻坚完成4类人员重点对象C、D级危房改造448户。三是聚焦“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6726万元,实施完成3个贫困行政村、18个自然村、1个“直过民族”整村整族推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整村推进、一事一议、百千工程、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环境卫生等项目工程,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脱贫攻坚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加大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全乡6个行政村54村(居)民小组自来水通村率达100%,入户率达100%,全乡日供水量2973立方,人均获得用水量达155升左右,所有行政村人口饮水安全都达到了水利行业脱贫的要求。 五、开好扶志扶智“药方子”,干群合力“一条心”。始终牢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重要论述,创建成立“新时代哈尼村寨讲习所”,并逐步建立长效“讲习”机制。一是紧抓讲习主体,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讲习队伍。通过整合县内外资源、构筑讲习合力,成立新时代美丽乡村讲习团,进一步建立健全讲习师结构体系,形成由高校教师,市、县(区)党校教师,领导干部,“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业专技人员,大学生等群体构成的讲习团。二是构建支持体系,丰富多元师资库、多样课程库。构建多元师资库。不限地域,不论资历构建省市县乡村组讲习师兼有师资库;在“普适+个性”的讲习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联系群众,紧扣基层群众需求,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构建“四有”特色课程库。三是推进规范运行,实现讲习常态化、讲授分众化、方式多样化。坚持常态化开展讲习,做到“月月见”、“月月新”、“月月深”。羊街乡新时代哈尼村寨讲习所自成立以来,已开展讲习17讲,课程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农作物种植技术、棕扇舞文化传承等内容,已覆盖18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实现了“月月讲习”。四是夯实讲习内容,增强讲习的针对性、实效性。紧紧围绕党的理论理想讲精神、惠民富民讲政策、乡村振兴讲思路、民族文化讲传承、素质提升讲方法模式,全面推进讲习日常化长效化。坚持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重点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党章和党规党纪教育。坚持讲习紧贴乡村实际和党员群众思想实际,宣讲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各项惠民政策,增强讲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五是补充“志智双扶”工作室,凝聚发展力量。秉持“扶志的平台、扶智的阶梯、辐射的中心、群众的益友”的宗旨,整合各种资源,创建“志智双扶工作室”。目前,已有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玉溪市花灯剧院、玉溪市微公益协会、玉溪兴诚信律师事务所、云南玉溪医药公司等20家单位入驻工作室。并已开展阳光青少年·尊师孝亲大型素质拓展、坝木小学师生专项激励奖“雷锋奖”等志智双扶活动5次,来自社会各界的150余位志愿者到村里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通过面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的方式,集涓滴之力,以期成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澎湃之势。 六、紧盯问题认领“一揽子”,理清整改“一本账”。一是实行“乡村组一盘棋、一杆子插到底,党政班子分片包干”原则。形成党政领导抓,班子成员分片抓,一般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同时,严格执行“制度+清单+通报”常态化推进机制,截至目前,共制定脱贫攻坚工作清单52个,开展督查24次,提交县委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组脱贫攻坚工作通报8期。二是实行“量体裁衣”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并按照脱贫任务清零、整改任务清零、漏点短板清零的要求,围绕“三精准”“三落实”“三保障”,扎实推进“回头看”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推动各项指标进度往前赶,全面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弱项,确保实现全面小康。 七、聚焦成效巩固“补篓子”,完善保障“一张网”。结合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对照村户脱贫的各项指标,持之以恒固弱补强,全面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一是兜底保障方面。按照“应纳尽纳、应兜尽兜”的原则,强化脱贫标准和社会兜底保障政策的有机衔接,做到“应保尽保”。并通过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长效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全面消除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户和边缘户。二是易地扶贫后续扶持方面。在全面完成搬迁和拆旧复垦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重点跟进培育后续产业。比如:大力引导搬迁户发展烤烟传统产业种植加大烤烟种植、管理和烘烤等技术培训,搬迁户烤烟种植水平和烤烟收入逐年提高。截至目前,伙浦86户易地搬迁群众中,38户种植烤烟,共计287亩,实现烤烟收入107.73万元,户均达2.84万元。再如:培植新兴产业,助推产业发展。近年来,羊街乡结合搬迁点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秋冬农业和中草药等产业发展,培植后续产业。2019年,引进龙头企业,积极争取资金,实施订单农业种植、培训、服务和回收,引导搬迁户种植鲜食蚕豆108亩、苦荞180亩,引导26户搬迁户种植草果,培植新兴产业,助推产业发展。又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全面确保易地搬迁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澜普充分利用离县城较近的优势采用务工方式解决长期稳定就业方式脱贫致富;伙期龙新村采取发展特色产业方式脱贫致富;伙浦采取“产业+”“旅游+”“等办法脱贫致富。
|